电信诈骗新手段
1、冒充公检法进行诈骗
案例:2016年4月,宋某接到陌生电话称其信用卡在上海欠款。宋某否认后,接到一个自称公安的电话,称其卷入一起经济案件,并通过网络给她发了一份“逮捕令”。宋某于是按对方要求操作,先后被转走50余万元。
小贴士:警方不会通过电话做笔录,逮捕证由警方在逮捕现场出示,不会通过传真发放,更不会在网上查到。公检法机关不会通过电话要求当事人转账汇款。
2、冒充熟人诈骗
案例:2016年10月,李某接到电话,对方直接叫出李某的名字并称是其朋友“张某”。次日,李某再次接到其电话称手头急需用钱。第二天,李某在银行给对方汇款4万元,之后很快就发现“张某”是冒充的。
小贴士:记住一条,不管谁借钱,尤其通过网络或者电话,一定要通过拨打对方常用号码或者视频聊天等方式,核实对方身份后再做决定。
3、高薪兼职、找工作诈骗
案例:2017年,李某通过某网络招聘平台找工作,拿到一家公司的Offer。不久后,李某发现被骗入传销组织。事后查明,该公司是一家“李鬼”公司,打着招聘的名义通过网络招聘平台将人骗入传销组织。
小贴士:找兼职、工作的过程中,“高佣金”、“先垫付”这些词是诈骗的高频词汇,若招聘方没有留下固定电话和办公地址,更需警惕。此外,过急的心态容易被对方利用,事先最好先查证对方的资料。
4、利用伪基站实施诈骗
案例:乌鲁木齐一市民曾收到一条号码显示为“10086”发来的话费充值短信,他点击链接充值200元并填写身份信息。随后,他收到短信验证码并输入,但显示充值失败。很快,他收到银行扣款通知,银行卡被扣款3899元。
小贴士:一般情况下,如果你没在银行、通信营业厅办理相关业务,却收到“银行卡密码升级”、“积分兑换”、“中奖”等含有链接的短信,都可以当做垃圾短信处理。
5、谎称网购平台诈骗
案例:郝某花29元在网购平台买了一个手机支架。6月4日,他接到自称 “XX客服”的电话,电话称因工作人员失误,将郝某加入到“钻石会员”,如不取消,每月会自动扣款。郝某配合“客服”操作,被骗走12万余元。
小贴士:在网购的过程中,卖家与买家的交易行为仅在平台上进行,若对方有超越平台边界的行为,那么买家则有权要求其自证“清白”。
6、引诱裸聊敲诈勒索
案例:于某通过聊天软件认识刘某,于某提出如与其裸聊就给刘某一万元钱,并用软件制作了向刘某转账的单据照片。刘某同意后,于某将裸聊过程录了下来,以此威胁刘某。
小贴士:网络上与陌生人进行交流时,对于对方提出的过分要求,应直接拒绝,陌生人在交流的过程中,应树立边界意识,保有最基本的界限。
7、考试诈骗
案例:今年高考前,广州警方接到消息称,有人在QQ群中售卖屏蔽器、放射器、“橡皮擦接收器”等考试作弊器材。经侦查,警方抓获3名涉嫌销售考试作弊器材及从事贩卖“高考试题”诈骗活动的犯罪嫌疑人。
小贴士:在考试的过程中,漏题、改分等行为本身就是非法的,即便抱有侥幸得到了高分,也会有“东窗事发”的一天,所以大家还是好好学习、天天向上吧。
8、校园贷诈骗
案例:2017年10月,邓某等人向大学生放贷,每笔8000元,签订合同后,又以各种名义扣费,学生实际所得很少。邓某又故意制造借款人违约,通知发生逾期,要求大学生一次性还清本金、利息、违约金、催收费等计12000元至16000元。若不还钱,就对其采取骚扰、威胁、非法拘禁等手段。
小贴士:学生申请借款或分期购物时,要衡量自己是否具备还款能力。对于关乎自身信息、财产安全的事,要多方求证,不要轻易透露个人信息。发现危险,及时报警。
9、投资返利诈骗
案例:今年3月,杨女士经朋友介绍,了解到一个“境外投资项目”。她通过朋友添加“项目客服”为好友,并提供隐私信息,将11000元转入“客服”指定的账户。前两天每天都会准时收到一笔返利,第三天却被对方拉黑。
小贴士:投资本身便具备着极大的风险性,对于那些号称 “低投入、高收益、无风险”的投资理财项目,一般情况下都需要提高警惕,切勿盲目追求高息回报。
10、保健品购物诈骗
案例: 70岁的刘某接到一个“保健专家”的电话,经忽悠,刘某买了一万多元的保健品。然而,对方又称只要购满50万元,即可获得补助款104万元。当刘某真的购买了远超50万元的保健品后,那个从未谋面的专家再也联系不上了。
小贴士:一般在电话中自称“保健专家”的人基本上都可以判定为骗子,专家们不会通过陌生电话的形式去引诱你购买某款产品。遇到此类事件时,多问问身边的年轻人。
如何预防电信诈骗
1、网络购物要谨防钓鱼网站
支招:网上购物时,首先应核实购物网站域名是否正确,审慎点击商家从即时通讯工具上发送的支付链接,谨防钓鱼网站。
2、妥善处置快递单、车票等单据
支招:对于废弃的包含个人信息的资料,如快递单、车票,应妥善保管或深度销毁,防止他人盗用。
3、身份证复印件要写明用途
支招:在提供身份证复印件时,要注明“本复印件仅供XX用于XX用途,他用无效”和日期。复印完成后要清除复印机缓存。
4、简历只提供必要信息
支招:一般情况下,简历不要过于详细填写本人信息,尤其是家庭住址、身份证号等。
5、不在社交网络透露个人信息
支招:在微博、论坛等社交网络要尽可能避免透露或标注真实身份信息,即便是“点对点”聊天,也要确保对方是自己熟悉的人。
6、慎在微信中晒照片
支招:微信虽有“朋友圈”,但晒个人照片时要当心被转载转发,进而被陌生人掌握。建议对包含个人信息的照片,可通过设置分组来分享。
7、慎重参加网上调查活动
支招:参与网上调查活动时,要选择信誉可靠的网站,并认真核验对方的真实情况,不要贸然参与调查和填写个人资料。
8、免费WiFi易泄露隐私
支招:使用无线WiFi登录网银或者支付宝时,可以通过专门的APP客户端访问。
本文地址: https://www.xsyiq.com/31013.html
网站内容如侵犯了您的权益,请联系我们删除。